<

通波塘

——重固老镇的发源地

在通波塘这条“走廊”之上,名人故居、古桥、古庵等建筑组成了重固历史文化风貌亮丽风景线。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发展背景之下,历史文化的可阅读、立体化在无形中有效提升着集镇文化“底色”。

小青果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通波塘沿线的法会庵及南塘桥~

法会庵

相传于元至正十年(年),由僧人开山,原来又名戴坟庵。清乾隆二十年僧明璧重修,咸丰年间毁,以后再修,改作尼众道场,定名为法会庵。年恢复宗教活动。年9月正式登记。法会庵在重固镇北市,通波塘东岸,庙泾桥北堍。相传系青龙寺下院,原房廊十间,占地十余亩,尼众十人,香火较盛。清咸丰战乱时被毁。光绪十一年(年),里人朱丁氏建茅屋三楹复之,挽"了深"来茅庵住持,讲经传教,苦行佛事,博得善男信女崇敬,香火日盛。宣传元年(年)重固镇陆周氏等发起墓捐,遂将草庵改建为瓦房十间,增添佛象,遂重具规模。解放初期,佛事渐减,法会庵房廊先后作为农业中学、镇办厂所为用。后在县宗教事务所和上海市佛教协会扶助和善男信女们的支持下,重装佛象、汇集经典、增添法器,法会庵香火日盛,已成为青东地区一大佛地。现已形成初一、十五较大规模的庙会。

南塘桥

南塘桥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年)重修。桥为三孔石拱桥,长22.2米、宽2.8米,中孔拱跨6.8米,拱高4米。两边孔拱跨4米,高1.8米。南塘桥始建年代具体无考,原县、乡各志均载此桥“相传初建于明代”,但无物证,唯有桥上之“清道光十三年(年)重建”文字。年,再整理桥侧违章搭建的过程中,在桥身上第一次发现“建于明崇祯二年”文字(公元年)。自始,相传建于明代之说有了实证。重建此桥时,重固镇河东街下塘还未成街,故此桥东堍桥坡一直延伸到河东街上塘的桥弄堂口。南塘桥重新修建以后,重固镇更趋繁荣,商家、乡绅争相在桥畔建造房屋、开设店铺,东街在光绪初年形成了上、下塘均有店铺的两面街。

资料:文化青浦、重固镇

原标题:《重固镇:波光艳影入画来,一桥一庵存古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guoa.com/qgxw/1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