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饱满的色彩搭配,平滑的曲线,好似跳进一个个绮丽的赛博兔子洞。

很难想象这是羊毛毡给大家带来的惊喜。

在骆馅饼艺术家的手里,一簇簇羊毛被施了魔法一般,顺着手的弧度变成了一个创意王国。

我翻看着骆馅饼的作品集,不禁感叹小小的羊毛居然能创造出如此色彩斑斓的世界。

就这样,认真又腼腆的她,和我们分享了“那些年”的故事。

童年时期,骆馅饼最喜欢在日记本上涂涂画画,她的眼睛就像一双望远镜,洞察着世间万物,在自己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怀着最初的梦想,骆馅饼顺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面对身份上的转变,她带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一次选修课上,邀请小伙伴们一起完成了只陶瓷口红。

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虽然在口红的打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能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随着技艺的炉火纯青,加之学校开设了新的工作室,骆馅饼有了更大的空间来施展自己的奇思妙想,手指插花系列包裹着平时出去闲逛偶遇的小收获们,雪天的东青果,夏天的小野花。

一次圣诞节,她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名怀抱着一大束花的女孩,以此为契机,骆馅饼选择用拟物的方式来呈现当时遇见的美好——

一只小熊环抱着脚下的花瓶,花瓶里可以放上任何喜欢的植物。

当时去市集摆摊的时候,人们把怀抱着小松枝的兔子和熊从她这里带回了家,感受着这件作品的温度。

这次经历给喜欢这件作品的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温暖,也坚定了骆馅饼想继续学习深造的心。

年骆馅饼顺利进入伦敦艺术大学雕塑系深造,平时在学校的作品还是雕塑居多,后来囿于疫情原因,被困在家里不能再去学校制作纤维雕塑毕业作品,在疫情的烦闷到达巅峰后,骆馅饼思考后开始用羊毛毡制作一些小的物品。

“羊毛用途广泛。我经常和粘土对比,因为羊毛是一种成型的原材料,而且羊毛非常轻,因此不会压坏玩偶塑像的骨架。

羊毛也不会在炽热的灯光下融化,或因为手上的热量就融化掉,后来做着做着越发觉得羊毛温暖的质感和特殊的纹理和我的插画中想表达的内容和氛围很像,于是就一发不可收拾。”

骆馅饼的第一件作品是在宿舍完成的,重复着‘戳’这个动作,是让她安静下来的最好方法。

骆馅饼说,羊毛毡是一项很快乐但是又很耗费心力的创意性活动,因为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一针一针的耐心地去戳。

制作一件羊毡毛作品,首先要用壳定型,确定好物品的大体框架以后,再将羊毛覆盖在壳上,最后进行整体的细节把控。

骆馅饼的第一件作品虽然有不太成熟的地方。

但这是她迈入羊毛毡艺术第一步的尝试,也是她身份上的第二次转变。

毕业以后,在大众眼里,骆馅饼似乎会直接进入这个行业。

可是“初出茅庐”的她也和所有刚毕业的朋友一样有过迷茫。

对于家里人的职业建议,内心的焦虑,在权衡利弊之后她还是选择了教小朋友画画的工作,抽出业余的时间用来创作。

时间的不够用,朝九晚五的倦怠感,对于边工作边创作的她来说,挑战很大。

在一次乘坐地铁回家的途中,面对萧瑟的冷风,她终于鼓起勇气面对自己内心一直焦灼的两个声音: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为什么不能放手一博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呢?

随着对内心选择的更加坚定,骆馅饼也思考着羊毛毡的更多可能性,成品能不能做得更加贴合空间性,能不能做一些大型的雕塑装置呢?

她开始尝试去做不同的东西来延展羊毛毡。

专注成为了骆馅饼的关键词,她想要用自己的理解让作品与空间产生有效的联系,想做真正有生命力的雕塑。

年,骆馅饼辞去了工作,缘分促使她遇见了第一场个展的策展人,就这样她开始专注举办个展,开始以大型的雕塑形式展现在大众眼前。

在骆馅饼形成艺术风格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令她的艺术作品在自带哲学特色的同时又极具潮流性。

通过自身的风格,骆馅饼希望创造一个可供现代都市人进行心灵避难的艺术疗愈场所。

作品突出的童稚感向观者传达出减少过度思考、返璞归真,用轻松的心情去享受视觉感官上的愉悦这一艺术理念。

应用自身的创作经验,去创作有自己风格特色,属于自己风格的羊毛毡文化,在骆馅饼看来反而是最亟待去做的事。

羊毛毡是一个具体而又复杂的创作手段,如何将技术落到形象上是骆馅饼在创作小女孩时首先思考的内容。

谈到羊毛毡艺术,大众脑海里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戳戳乐一类比较娱乐化的项目,这也启发了骆馅饼,最主要的是先保证技术的完整。

个展中出现最多的小女孩形象就是她以自己为原型而创作的。

“我创作的主角一直是一个身体圆润的小女孩,没有衣物遮盖,柔软脆弱,没有嘴巴,安静无言,总是抱腿坐着或者蜷缩着,安安静静的在各种离奇的世界里发着呆,好像什么事情都不会影响她的白日梦。

我的插画与羊毛毡作品的灵感都来自于我的心理经历与梦境。

这个小女孩的形象是在我试图自我治疗自己童年创伤的产物,自闭且不爱讲话,总是安安静静的坐在角落里发着呆做着白日梦。

所以在很多作品里,一些痛苦的象征意象和一位神色平静自洽的小女孩常常是同时出现的,面对生活里的小刺/陌生人群带来的压抑/噩梦中出现的打怪物,小女孩总是安安静静的与这一切平静的相处着,就如同我在创作时的心理状态一样。

我把我的焦虑/孤独/疾病等负面情绪都通过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而这种表达是我自我疗愈的方式。”

在骆馅饼为小女孩打造的世界观中,她主要是以一种孤独的形态出现,把这种孤独的状态表达出来,是为了带给观众一种更直观的体验,去直面自己内心的状态。

因此在《要有光》、《噩梦精灵》、《柔软的刺》等系列中,可以发现小女孩一直都是以一种蜷缩的形式出现,孤独的小女孩以平静自在的姿态通过羊毛毡艺术走入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骆馅饼来说,这种情绪间的拉扯和释放是她试图去找到与世界的平衡状态。

她提到小女孩总是泰然处之的面对这些情况,她想表达出在黑暗的地方,也会有光照进来,终会相信有一束光也是为你而打的。

搬进家乡的个人工作室以后,在全新的个人创作环境中,五感被积极调动了起来,她好像又找到了在学校和日常生活褶皱的灵感。

“我真的是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街上出现的野花,出现的情侣穿搭配色,都能激发她的创作灵感。

对于大自然的好奇,是她创作灵感来源之一,“我自己喜欢大自然,我希望能真实一点地表达自然,但其实也不是完全的真实。

例如石头是很坚硬的,但是羊毛又很软,我想探索矛盾,用柔软表达坚硬,毛毡柔软,看似脆弱,却其实很难破坏她的形状。

玻璃尖锐,经过高温灼烧,确实很容易破损的。

这和我的作品想要表达的那种脆弱和自洽的矛盾性很像。”

《平凡的脆弱之处》和《柔软的刺》

所以就有了《平凡的脆弱之处》和《柔软的刺》两个作品。

作品灵感的场域也发生于日常身边的朋友,在一次和朋友的聊天过程中她发现,每个人都在讲话,但大家好像在自说自话,每个人都像一株植物,虽然有着不同的形态,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在同一个花园组成春天。

《不存在的花园系列》

于是她把自己的思考放进了作品中,有了后来的《不存在的花园系列》。

骆馅饼将自己的心绪安放进作品里,用一种引起共鸣式的态度为角色注入生命,也相当于与观众进行了一场身份共创,她也会因为收到观众的正面反馈而治愈自己。

“因为我创作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基于一些负面的情绪的,但是常常收到大家说觉得治愈的回应,我也有反而被大家治愈的感觉。”

而在作品中注魂这独一无二的思想行为,抵达了观者内心的乌托邦,她希望能通过作品帮助人们缓解内心的焦虑,向人们分享快乐的能量,带来具有创造性的启发,这也让骆馅饼一举成名。

到了年,她的创意成果已经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短短两年时间内,骆馅饼已经举办近八场个展,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羊毛毡技艺,她在展览里开设了公教课程,帮助大家在创作中获取乐趣的同时,更多的带大家体验到羊毛毡的柔软天然和工艺质朴的特性。

在这条道路上,她还在不断拓展更多的领域,开发出了小女孩的香薰产品,对于衍生品的开发也是希望创作的小女孩形象有一个更为完整的呈现,雕塑作品都是偏向于观赏性质的,而蜡烛和周边则是触发了更多生活里的可能性。

对于未来

骆馅饼表示会带给大家更多不一样的精彩,将会把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个人创作上。

在年这一被骆馅饼视为承载着美好希望的一年,她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外惊喜。

让我们拭目以待!

嘉宾简介

撰文

YunJ

责编丨刘培文

排版设计

豆浆

审稿丨噗叽

图片丨受访嘉宾提供(转载请标明出处)

#羊毛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guoa.com/qgxw/1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