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入围作品家乡的味道I曾辉
家乡的味道 曾辉(广东省) 岭南的初冬依旧风和日丽,我喜欢这样美好的季节。 说到民俗文化,我想很多人都能如数家珍般,例举出一大箩筐来,什么新年庙会,节日游园,家乡风味美食等等,今天我想说说关于家乡的味道。美食的终极意义在于获得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有时候与食物本身有关,有时候和生活经历相关。冬日里最甜蜜的守候是时间的味道。天高气爽的日子最适合酿造黄酒。留取新造的糯米,或蒸酒,或踏粄。在我旧时居住的郴州地区蒸酒好似用白米多一些,酿好后可以连着醪糟一起吃。在以客家人居多的广东梅州地区则以糙米为主,糙米保留了谷物壳与米中间的一部分,话说一碗糙米饭抵上一斤人参,其中的营养成分自然不言而喻了。有云:多年媳妇熬成婆。我的阿妈就蒸得一手好黄酒,动作麻利又娴熟,从选米、浸泡到上木甑、入酒埕,从来无须我们帮手,可是她会叫我们在一旁观察学习。她说:“酒啊,最爱干净"所有的器物都务必干净,无生水无油。梅州山区有一种植物,名叫“布惊”树,其叶有芳香之气,路边折几枝煎煮成水,涮洗蒸酒器具最好。要想把酒蒸好,除了需要干净之外,还有酒饼、温度、湿度、时间的因素。另外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小讲究”,蒸酒选日子多是八九月逢八的日子,比如八月初八,十八,廿八,且一定是大清早,因为蒸酒饭的时间比较长,尽量赶在上午气温较高的时间段为好,客家语里“八”同“钵”同音,寓意酒会蒸的好,满盆又满钵。如若有孩童一手拿着酸桔子,一边前来围观的,阿妈远远的就会支使其先离开,说是怕酒饭沾了酸气,蒸出来的酒不甜了。 虽然这样看似“无厘头”的说法,并不可取信,但也无不透露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试想一下,年夜饭的餐桌上,盛满了一碗碗金黄的美酒,也盛满了一年的丰收,重要的是盛满了一家的团圆,以及新一年的祝福! 米在锅里蒸着的空隙,再把器物通通置于太阳底下翻晒;研制酒饼等细节工夫,任凭柴火在灶??里热烈燃烧,毕竟这是一年四季的味道,每一道工序务必完美,到中午时分酒饭蒸的差不多了,首先盛上三碗,一碗敬灶君,一碗敬天地,一碗敬祖先。阿妈她说:“我们做人呐,要有一颗感恩与敬畏大自然的心”阿妈是典型的客家妇女,勤劳朴实,话语不多。当然,阿妈常常会把“敬碗”这样的重任都交由我来完成的。然后趁着热乎劲也给自己家的小孩们都来一碗酒饭,我依然清楚的记得刚去老公家的那一年,我和年幼的侄儿们排坐在楼梯口,就着白糖吃酒饭的情景,一边看阿妈摊凉酒饭,将适温的酒饭拌上酒饼粉末装埕,一边含糊的应着阿妈的话,“嗯,嗯,记下了……”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竟一次酒也还没蒸过,具体流程都懂,就是还没亲手实操过。暖暖的温度酝酿着酒的美妙,甜点儿,甜点儿……再甜一点儿……待新年将近的日子,把酒坛移至户外,取木糠,禾杆谷壳,暗火炙烤,忽明忽暗的火星把酒慢煮至沸,进一步提升黄酒的品质,整坛的黄酒经过超二十四小时炙烤冷却完成后,黄酒更加浓郁芳香了,色如虎珀,晶莹剔透。 所以能否蒸得一碗好酒,也成了检验一个客家妇女是否能干的标准之一。时间是生活的“调味料”,生活的甜蜜是时间赋予的魅力。从中原到南方,再由南方到世界各地都有客系民族,现仍然保持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山区寒湿较盛,无论御寒或解乏,酒精度不高的黄酒都是极佳饮品。 平日酒席宴请、馈赠亲友、客家妇女生小孩“坐月子”、年夜饭都少不了黄酒,因此黄酒在梅州地区也称“娘酒”,一来炙烤后酒中的水份减少,留下的都是浓缩精华,称为“娘”;二来婆家新添人丁,会拎取活公鸡一只,酒一坛,另鞭炮一挂,至娘家报喜母子平安,此“报姜酒”即是娘酒。江西吉安地区有一味地方特色小吃,其制法与黄酒制法有着类似的工艺。主料是各式各样的蔬菜,什么空心菜梗子,辣椒,茄子,苦瓜等等,邻居与我说起时,我竟一度误以为她在说酿黄酒之工艺,直到她拿出小吃和大家分享时,我才恍然大悟,浅绿下裹着一层泛黄的糖砂,不细看不易分辩出它是菜梗还是辣椒,入口小甘,小辣味道很是不错。有时抽得一枚辣子,入了口嚼过方知是何物。 “啊!我的是辣椒哎,好辣”“我的是菜梗子哦……” 不一会儿功夫邻里嘻笑颜开,笑的见牙不见眼,让这些从各个地方汇聚于此的我们,顿时感到欣喜,亲近之情扑面而来。 这就是美食的奇妙之处吧!从清爽到丰富柔和本身就足以令人好奇,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当时制作的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做出这些美食呢?那一刻的天气、物候给它注入了怎样的生命力?曾经遇到过不少从台湾来东莞经商的朋友,问为什么喜欢吃槟榔,台湾槟榔是专门从台湾空运到内地的生的青果,有包叶和青仔两种,价格并不便宜,但因台湾人多,所以在东莞随处都能买到,台湾朋友告诉我,“其实是想家啦”,原来竟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众多的台湾人过来大陆开厂,时间久了想家自是难免,嚼一嚼家乡的槟榔,让槟榔的香味在嘴里回荡,让燥动的内心慢慢得以平复,我想——想家,难道还有比这更直接的方式吗?时光窨制、光阴雕琢而成的味道,配搭的故事好似永远讲不完。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会去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台湾、泰国、美国、澳大利亚……但我依然相信,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能让人念念不忘的始终是带着有家乡味的味道与记忆,最容易让人满足,也最让人心安。 而正是这些简单而又朴实的味道与记忆,成为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和源泉。即便许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在不经意间想起时,嘴角依然会泛起微微的笑。我是多么的希望,身在远方的你也能读到这些文字,并能很好的唤起一些美好的记忆,如同我们在他乡的旅途中,遇见儿时熟悉的事物那样的惊喜,它不一定是一碗黄酒,也许是一块麦芽糖,一碗马奶酒,一张粤西地区过“年例”的图片,一盅马来西亚巴生港的巴生肉骨茶,或者是一碗香喷喷的猪油捞饭……作者简介 曾辉女八零年代生活于广东韶关梅田矿务局,现居广东中山。喜欢文学诗歌散文,闲余时间学习写作。在《永远的梅田》刊号有部分作品发表 欢迎查看投稿祥情中国民俗文化诗文大赛征稿启事中国汉诗年鉴卷征稿通知投稿小贴士中国民俗文化诗文大赛征稿一、征稿范围:风土人情、历史移民、庙会集市、地名商号、历史典故、佳话故事、民间传说、岁时节令、传统技艺、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丧嫁娶、渔猎农耕、衣食住行、名人故居、寺庙塔楼等相关话题。 二、投稿邮箱:gjscxhzgsina.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guoa.com/qgls/7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健康炎夏空调停不下来,这些ldqu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