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有位来自四川乐山的网友发了一条关于番茄种植时的求助信息,主要就是其种植的番茄叶片和果实都长了病斑,而且不只一株出现了这样的症状,想问一下这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好的措施去补救,其中还发了三张症状照片。首先从这位网友发来的照片中可以看出番茄的叶片和果实都出现了明显的斑块,并且叶片有干枯的症状,而如今四川进入了雨季,天气环境高温潮湿,,因此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这位网友种植的番茄应该是患了晚疫病。如今多地都是持续的阴雨天气,在这样的环境下,晚疫病也进入了高发期,特别是晚疫病在露地和保护地上都会发生,相信还有很多菜农种植的番茄也都患上了晚疫病,而且七月份番茄也已经结果,如果发生了晚疫病没有及时的控制和治疗,由于该病害蔓延速度较快,很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那么该如何有效的防治番茄晚疫病呢?其实,针对晚疫病的防治,菜农不妨从以下三点入手:

通过番茄的异常症状能够准确的判断出番茄晚疫病的发生

悉知番茄晚疫病发生的原因

结合番茄晚疫病的发病原因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番茄发生晚疫病后有哪些异常表现?

当番茄受到晚疫病的侵染后,主要的异常会表现在植株的叶片、茎秆以及果实上,而正如这位网友提供的图片一样,受害最为严重的就是番茄的叶片和青果。当叶片被晚疫病侵染后,症状主要从病叶的叶尖处开始表现出来,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暗绿色类似被开水烫过形状的病斑,病斑的边缘模糊不清,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叶上的病斑会慢慢的扩大,颜色会从暗绿色变成褐色。当种植环境的湿度过大时,病叶的叶背处还会长出白色的霉状物,病斑则会慢慢的扩散至整片叶子,最后导致叶片腐烂。如果种植环境比较干燥,则病叶的病部会变干枯,而且颜色泛白,质地变脆,非常容易破裂。当茎秆或叶柄被晚疫病侵染后,病部会长出褐色水渍状的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环绕茎秆或是叶柄一周,病斑处则会缢缩凹陷,如果植株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则病斑的表面也会长出霉层,最后导致病部以上的枝叶出现萎蔫的症状。当病害侵染番茄果实时,主要受到侵染的是果实中的青果,病果上会长出较硬的绿色斑块,而且病果一般不会变软,当种植环境湿度过大时则会长出白色霉状物,并且会迅速的腐烂,造成果实失去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番茄晚疫病病茎和病果

导致番茄晚疫病发生的原因

田间病菌的不断传播导致番茄发生晚疫病

造成番茄发生晚疫病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被病菌(卵菌)侵染,而田间的病菌则会通过在田间的病残体上越冬,这也是翌年的初侵染菌源,随后病菌会通过雨水、气流等媒介在田间传播并侵染番茄植株,最先被侵染的番茄植株为田间的中心病株,病菌则会不断的传播蔓延,进行多次的再侵染,造成全田发病。

典型的晚疫病病叶和病果症状

适宜的气候环境导致田间大面积发生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是一种危害性大且流行性非常强的病害,而其之所以会造成田间大面积的爆发与气候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特别是在温暖高湿的气候下是病害爆发的最适宜环境,而种植环境的湿度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湿度达到75%以上时,晚疫病才会发生,而当湿度高达95%以上时则会造成晚疫病在田间大范围的流行。

晚疫病病叶叶背处的霉层

栽培管理以及品种会影响晚疫病的发生

不同的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也有所不同,易感病的番茄品种发生晚疫病的几率更大。而田间的栽培管理不当也是晚疫病爆发的一大因素,特别是田间植株密度过大、排水不良、施肥不当(偏施氮肥)等都会导致发生晚疫病后病情的加重以及更容易出现大面积的爆发。

晚疫病病果

针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来预防,结合喷施药剂来治疗的综合防治措施

针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主要还应以预防为主,从根本上避免其发生,如若已经发生晚疫病则应及时的喷药进行补救,这样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加强田间管理,避免晚疫病的发生

预防晚疫病的发生,主要是根据其发生的特性从田间管理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栽培前就应选种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在番茄种植时最好采取轮作的方式,与茄科以外的蔬菜进行3年的轮作;种植场所的选择则应选在地势高且干燥性好且易于排水的地块,而且种植时植株密度不宜过大,这样才能保证田间的通风性与透光性,避免栽培环境过于潮湿,能够有效的减轻发病的程度;在施肥的管理上则应科学施肥,合理的施用氮肥,避免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追肥期则应增施钾肥;在灌溉时则避免大水漫灌,而且在雨季时要注意大雨过后及时的对田间进行排水,避免湿度过大;在番茄收获后则要将田间的病株和病果彻底的清除,降低田间的病菌量;在番茄的生长过程中要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guoa.com/qgcd/5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