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的投资研究与分析框架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60655.html 投资框架(更新加长版) 缘起 投资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工作,它涉及很多方面,而且都在持续剧烈变动中,如何建立一个分析框架深入研究它?我在年北大深圳曾经做过一次演讲(《关于投资的一些思考框架》),把投资框架分为宏观经济、市场波动性、公司经营和公司估值四部分分别总结,但总觉得还是不太完善。 去年十月,我和朋友去哥伦比亚潜水拍鸟,其实脑子一直都在思考投资的事情,在一个机场等行李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金刚经》里的一段著名的经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陀认为,只有出离这四相,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刹那间我从这句经文中找到了构建投资框架的新的灵感,并马上用手机把这个灵感记录了下来。 这四相的“相”字是什么意思呢?相就是表相,万事万物都有这四相,这四相是佛法对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最高层次的一种抽象,我看过很多不同的解读,其实都是在用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四相。我今天是用投资这个角度来解读四相,以前可能从来没人这么做过。这些表相是持久不变的吗?《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意思是这些表相,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有如幻象,佛陀说“无我相”,可以理解为“不要认为‘我相’是固定不变的,其实它是在持续变化中的”。要特别指出的是,为方便起见,在下面的讨论中,“我相”的特性都是持续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已经出离了那种固定不变的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都一样。 针对不同事件,四相的内涵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投资,对于投资这件事情,它的四相是什么?我努力用简明易懂的方式来阐述一下我的见解,“我相”对应的是主体的“我”---投资决策主体,“我”要持续地做出各种投资决策,这种决策最重要的是对股价的判断,“我相”本质是指“我”所作的持续变化的投资决策;“人相”对应的是与“我”相对的客体,也就是我要研究的目标----上市公司,“人相”本质是指上市公司的持续变化的基本面;除了“我”,还有很多别的投资者也在研究这家公司,“众生相”对应的就是市场全体投资者,我这里概括称为证券市场,他们的判断会形成阶段性的共识,这种共识表现为股价的波动,“众生相”本质是指波动的股价。“寿者相”对应的是与投资相关的各种因素,既包括政治方面的也包括经济方面的,我用“宏观”一词以概括,这些因素都是有时间性的、稍纵即逝的,也就是有“寿命”限制的,“寿者相”本质是指宏观变化。而且,还有一点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四相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这种关系,用禅的术语来表述,就是一方是另一方能够成立的因缘(条件)之一,反之亦然,可以形象地用一条双向的线连接彼此来反映这种关系。 一个完整的投资体系由这四相组成,这四相的每一相都由很多因缘(条件),包括另外的三相和合而成。举个例子,“人相”代表的是公司的基本面,影响的条件很多,我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条件,如设计、销售渠道、仓储物流,人才培训、企业文化等,这些条件和企业直接的内部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另一类是“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宏观变化、投资人关系和股价走势这三种,也就是另外的三种相,这三种外部条件,对公司基本面持续有影响,有时候甚至是很大的影响。当我们研究“人相”,也就是公司基本面时,我分为两步:第一步,研究主要由“内部”条件所影响的基本面变化的规律,我称之为“内部规律”。第二步,分别研究这三种外部条件所影响的基本面变化的规律,我称之为“外部规律”。研究这两种规律,有很多观察的角度,我会选取一些我认为最重要的角度。通过这两步研究,我们就能对公司基本面变化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分析“众生相”(股价)也遵循同样的思路,分析“我相”(投资决策)时,我把内在规律和外在规律合在一起介绍了。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建立了一个新的投资框架(见下图),一个大圆圈代表宏观(宏观变化),在这个圈里,三个小圆圈代表我(投资决策),上市公司(基本面)和证券市场(股价),它们三者用双箭头彼此连接,表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个小圆圈在大圆圈的里面,表示它们都受到大圆圈(宏观)的影响。 这个投资框架是受《金经刚》的方法论的启发而建立的,由于这四相涵盖世间万象,所以我相信这个投资框架是完整的和圆满的,但是四相这种术语很抽象,不是特别好理解,当我们建立好这个框架后,四相这种术语已经不重要了,人已过河,就要把舟放下,我们现在就可以把它们给忘了,下图是取消了四相这种术语的投资框架(为了和我年那次北大演讲所阐述的投资框架相区别,我把这个框架命名为“投资框架”),这个投资框架,其实是探讨投资决策、公司基本面和股价这三者的内在变化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再加上这三者与宏观变化的关系。这个框架,强调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变化”! 第一章上市公司(基本面) 如何研究呢?根据之前提到的思路,第一步我们先研究基本面的“内部变化规律”,有很多观察的角度,我选取的角度是“护城河”和“进化力”这两个指标。 一.内部规律 护城河 我们投资的公司一定要有强大的竞争力,如何评估呢?我认为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拥有很宽的护城河。巴菲特说:“我们根据‘护城河’加宽的能力以及不可攻击性作为判断一家伟大企业的主要标准。而且我们告诉企业的管理层,我们希望企业的护城河每年都能不断加宽。” 我们如何研究呢?只有那些护城河很深的公司,才能持续在没完没了的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最终成为市值很大的公司,因此,我们先找出市值最大的公司,并从中思考这些公司的护城河为什么会这么深。 这是年1月14日的一份中国公司(包括A股、港股和美国中概股)市值最大的32家公司的榜单,ToB公司共有7家(其中能源类公司有5家,),ToC公司25家,占了大部分。 这是年1月14日的一份在美国上市的美国本土公司的统计,共33家,ToB公司8家,其中包括两家能源类公司,而ToC公司25家,也占了大部分。 这两份统计表中,得出第一个结论,就是ToC公司更容易成长为巨无霸,ToB公司中的能源类公司一般需要各种政治资源,而ToB公司中的非能源类公司一般需要非常强的技术,但由于技术颠覆太频繁,哪怕是大公司,一步没跟上可能就出局了。总的来说,ToC的公司比ToB的公司更容易成为巨无霸大公司。就我个人而言,我大部分的精力都是在研究ToC的公司,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ToC的公司更容易亲自体验,也更容易理解。看了巴菲特的投资,年前基本全部都是ToC的公司,后来资产大了,也买了一些如电厂、铁路这些垄断的业务简单的公司。另外,我也查了下这两个国家年1月14日,也就是十年前,市值最大的前三十名公司的市值榜单,并和以上两张榜单的公司作对比(见下两图),发生了不少的变化,比较显著的是:两国科技公司市值都在暴增,排名靠前,能源公司业绩普遍大幅滑落,排名下滑较多,但两地金融公司则差异较大,美国大金融公司市值增长还不错,尤其是Visa和Master两家信用卡公司,涨得很厉害。而中国金融公司市值普遍停滞不前,排名也有下滑。 我们继续分析以上榜单,中国的25家ToC公司里,互联网4家,而且1、2名都是,金融12家(银行9,保险3),消费类5家(食品2,白电2,汽车1),地产3家,电讯1家。 在美国本土的25家ToC公司里,互联网5家(包括苹果),而且排在前5名,金融7家(银行4,保险1,信用卡公司2),消费类5家(食品2,日用品1,零售连锁2),制药3家,电讯2家,媒体娱乐公司2家,烟草1家。 看最新中美市值榜单,前三名都是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和消费类公司,由于中国处于消费升级的重要阶段,什么样的消费品公司有可能成长为巨头,我统计了最新的全球消费类公司市值的前三十名。 这份榜单里,电商互联网2家,食品12家(可乐2,烈性酒2,啤酒2,食品饮料品牌连锁2,食品及日用品连锁超市2,其他2),汽车3家,服装3家(奢侈1,运动1,大型快时尚1),烟草3家,日常个人用品2家,装饰连锁2家,药房连锁2家,化妆品1家。 大家从这三份榜单里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ToC公司可能能够成长巨头,能成为巨头的,一定是有强大护城河的,我对其中的一些品类谈谈我的看法。 (1)护城河的深度最强的是垄断,几乎都是互联网公司,两个原因,1)转移成本非常高,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guoa.com/qgyf/10983.html
- 上一篇文章: 抖音烤虾,暴利的二类电商是个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