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先有青龙镇,后有上海滩。”这话虽然有点俗,但其实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如今人们一般只知道上海的母亲河是黄浦江,殊不知最早横贯上海东西的主要水道,乃是吴淞江(苏州河)。作为太湖下游沟通湖海的主要干流,吴淞江的历史远比黄浦江悠远。在宋代吴淞江下游(今虹口海门路一段),南岸有一个浦,叫上海浦;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北宋熙宁年间,上海浦西岸设上海务。南宋景定五年(年),青龙镇市舶分司移驻上海镇,专管航海贸易,“上海镇”第一次见于文献。“上海”也第一次被称作“上海”。△青龙镇位置示意图青龙镇:旧时都会地,极目草青青那么,青龙镇在哪?其实青龙镇已经是个历史地名了,大概是今天上海青浦区白鹤镇东北部和重固镇北部。据史料记载,汉末孙权划江而治,为了进行军事防守,操练水军,于吴淞江出海口建青龙战舰,置于青龙镇原址,“青龙”之名由此而来。△唐代青龙镇地理位置图青龙镇建镇在唐天宝五年(),当时的青龙镇还属于以军事防御为主的海防城镇。随着江南的进一步开发,青龙镇依赖海内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至北宋淳化二年()正式建置。唐宋时期,青龙镇“瞰松江(吴淞江古称)上,据沪渎之口”,占尽了控江连海的地理优势。那时的吴淞江是通海的主航道,水势如虹、汹涌滂沱。据记载,其江面在唐代时宽达二十多里,到北宋时依然宽达九里。“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梅尧臣的《青龙海上观潮》诗,为之刻画出江海一色、浪潮滔天的“青龙观潮”奇观。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海港条件,青龙镇因太湖流域的经济开发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而迅速崛起,成为名望东南的商贸巨镇。宋代繁荣时期,青龙镇上商贾云集,市井繁华,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人称“小杭州”。据《宋会要辑稿》载述,北宋熙宁十年(公元年),青龙镇商税额达到贯,超过华亭县而位列太湖地区各市镇之首。宋代应熙的《青龙赋》描绘青龙镇的盛况:“控江而浙淮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不仅如此,因经济发达,全国许多顶级名流和望族聚集于此,宋代书画大家米芾于元丰年间一度出任青龙镇监,曾书《隆平寺藏经记》;官至枢密院事的章楶从福建建安定居青龙镇南,筑“思堂”,苏轼为之作记;梅尧臣为青龙镇写过《青龙杂志》。众多名人在此驻足,交友赏景,咏诗作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为青龙镇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米芾(-),曾任青龙镇监但兴也吴淞江,败也吴淞江。南宋晚期,吴淞江日渐淤塞,宋代末年到元代,吴淞江的入海口更渐成平陆,海舶只能停泊于离海更近的上海浦一带,青龙镇就此开始衰落。△“黄浦夺淞”示意图,黄浦江兴起,吴淞江衰落元代赵孟頫曾有《谒青龙文庙》,诗中的青龙镇已是一片衰败景象:“镇市近东海,人烟迷远郊。前朝有胜迹,遗碣在荒茅。民识青龙舰,树倾黄鹤巢。祟台近仙路,拟寻王可交。”至明嘉靖二十一年(年)青浦设县时,青龙镇一度作为县治所在地。后青浦县城迁到今青浦县城,青龙镇衰败更甚,逐渐变成沉睡地下的遗址。“旧时都会地,极目草青青”,这座风光无限的天下雄镇就这样渐渐模糊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一度只活在历史古籍和民间传说里。△青龙镇遗址发掘现场(网络图片)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青龙村双浜生产队在开挖窑河时,在一口唐代水井中发现了两件出口外销瓷即唐长沙窑贴花褐彩执壶,由此,这座上海地下尘封千年的丝路重镇逐步展露在世人面前。-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许多市镇遗迹、大量外销瓷,向世人逐步揭开了青龙镇的面纱。尤其是年11月—年10月发现的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宫文物更显价值,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隆平寺塔地宫出土的北宋鎏金阿育王塔△唐双鸾衔枝绶带纹铜镜△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瓣纹碗△唐长沙窑青釉褐彩雄狮执壶青龙寺:佛角为天下之雄青龙寺,始建于唐天宝二年(年),虽然经历数次毁坏重建,寺名也由最初的报德寺改为宋代的“隆福寺”,又于康熙南巡时获赐名“吉云禅寺”,但它千百年来始终不失为一方名刹。相传康熙五十四年(年),皇帝南巡时途经青龙,亲自书写了一方“精严寿相”额,且赐水晶观音像一尊、荷花溅金扇一把、杏黄袈裟一袭给青龙寺,时称“三宝”。如今,这些宝物早已不存。据光绪刊《青浦县志》载,青龙寺占地60余亩,寺田余亩,建筑宏伟,钟鼓之声不绝,梵呗之声达旦,有“佛角为天下之雄”之誉。当年,青龙镇佛教的兴盛,引得日本学问僧纷至沓来,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清楚记录了日僧圆仁及其弟子惟正等44人出入青龙镇的事迹。清嘉庆三年(年)失火,崇阁大殿均成废墟。道光初年,寺僧重建殿宇。咸丰十年(年)又遭兵燹,寺屋废损大半。民国25年(年)寺僧募建观音阁及大钟一口,今俱废。年3月,青龙寺被公布为靑浦县文物保护单位。年6月起青龙寺恢复开放。年开始修复重建,如今已经颇具规模。从山门进入,第一进是天王殿。再往里,第二进是大雄宝殿。左右是钟鼓楼的标准配置。钟楼虽为新建,但二楼歇山顶屋脊上的龙形吻兽和士兵脊兽倒也精致生动。大雄宝殿前,有碑刻两块。一块是重兴青龙隆福寺碑记,碑高过两米,康熙六年()立石,记述的是顺治和康熙年间百愚斯和寒松操两位禅师重建青龙寺的经过。读碑到最后,意外发现吴伟业和徐元文两位大人物的名字,一位是前朝榜眼,一位是顺治状元,榜眼篆额,状元书丹,亦可见青龙寺名重一时。另外一边是“敕赐吉云禅寺重建大殿”碑,道光十二年()所立,记述的则是当年重修大雄宝殿的经过。旧时,除举行佛诞等重大活动外,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青龙寺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远近的香客信徒接踵而至,前来烧香赶集,成为一大风景。新建的青龙寺内供奉着一尊身高5.6米、重达吨的缅甸玉卧佛和三尊高3.6米、重24吨的缅甸玉释迦牟尼、和药师、阿弥陀诸佛以及其他诸佛,金辉玉粲,古刹重光。青龙塔:塔影随潮没,钟声隔岸微青龙寺门前西侧,高高耸立着一座青龙塔,它是唐代报德寺建筑群一部分,始建于唐长庆年间(—)。宋、元、明多次修葺,清康熙五十四年()赐名吉云禅寺塔,俗称青龙塔。这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青龙镇留存不多的历史建筑,也是当时海船驶向青龙港的航行标志,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建青龙塔前,沪渎港“与海相接,茫然无辨”,入港的船只往往迷失方向,飘入深波;建塔后,行船时可以望塔进止,怵心顿减,能够得以安全入泊,成为青龙港行船的航标。青龙塔为砖木结构,塔身砖砌,平面八角形,直径6.6米,开四门,逐层转换。共有七层,原高41.5米,因台风吹倒青龙塔塔刹,现残高30米。每层置腰檐,砖砌斗拱,出挑木构件平座栏杆。内壁平面方形,逐层内收并旋转45°。现塔仅存砖身,为宋时原物。△青龙塔旧影,塔刹犹存年,台风把宝瓶状的塔刹吹落,塔刹上铸有清晰的文字“明祟祯十七年三月铸”,现藏于青浦博物馆。由于塔顶损坏,雨水灌入塔内,楼板与木扶梯均已腐烂,塔心木也下坠,仅存塔身也向东北方向倾斜。年初,塔身偏离中心1.56米,经全国著名建筑物纠偏专家曹时中主持青龙塔倾斜纠偏工程,对倾斜的塔身进行纠偏加固,使这座千年古塔挺直了“腰杆”。同时,加固了塔基,安装了避雷针,整治了青龙塔基四周的环境,又砌起了塔院的围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如今,青龙塔下绿树葱茏,映衬出青黛色的塔身,透露出青龙塔那历经沧桑的苍凉之美。古时登塔揽胜,海潮汹涌澎湃,风帆海舶点点,一览无余。经历千年风雨,唐宋时期青龙寺的原貌已渺然不可知,只剩下这巍巍青龙残塔仍然耸立,像一位老者娓娓地述说着青龙镇的繁华故事。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guoa.com/qgls/6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