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俗话说榄角送饭,锅底刮烂说
龙州俗语说:“榄角送饭,锅底刮烂”。榄角做菜,最适合农时的菜肴,老人们说,吃得榄角出得工,意思是说香咸的榄角是送饭的好味道。在农时,五花腩炒榄角是最佳的工菜,五花腩的肉香与油香,混入清香的榄角味里,在农忙的累与饿时,不论喝粥送饭都是最美味的享用。 众口难调,是句老话了,一个人的口味,和他的性格一样,是很难改变的,各人的口味各有不同。无论男女老少,都不会拒绝,饭前茶后,总喜欢嚼上几颗,从同一种味道中,品出不同的味蕾记忆来。 这种小果子,就是橄榄。 青榄子,在我们家乡不算很常见,我们称之为黄榄。这可能和接触榄子的时间有关,对大多数人来说,吃到的榄子都是腌制好的,颜色褐黄,称为黄榄也就顺理成章了。 实际上,未腌制过的生榄子的颜色是青色的,并且从生到熟,始终保持青青的颜色,所以青榄子又称为青果。 生吃青榄,初吃时味酸涩,久嚼后,清香甘甜,余味无穷。这种先苦后甜的特殊韵味,与余甘果差不多。 小时候能去摘橄榄的机会不多,所以对橄榄树的印象也是比较模糊。记忆中橄榄树长得十分高大,给小孩们一种参天大树的感觉,在众多的果树中,似乎只有万寿果树和山枣树能与其一比高低。 所以,摘果子就变成了打果子,人们用长长的竹杆用力拍打树枝,果子就会像冰雹一样从高空砸下来。 小孩的任务就是把散落树下的果子捡起来。掉下来的果子刚与果柄相分离,会分泌出黏稠的汁液,如胶水般粘在手上,风干后便迅速变黑,很难洗干净。一般我们都是在黏液未干时就和一把泥土搓一下,然后用橄榄树的叶子擦一擦,就干净了。 青榄的加工方法很多,我们家乡主要是用盐腌制成咸榄,既便于长期存放,平时嚼上几个,还有消肿利咽、生津解毒的作用。经常,我们嚼完了橄榄肉,剩下榄核也舍不得吐出来,一直含到没有味道了,还咬碎榄核,吸吮里面甘甘咸咸的味道。 如今,超市里卖的榄子品种繁多,甜的辣的酸的咸的什么味道都有,我还是只认可咸青榄,怀念那种咸咸甘甘的味道。 黑榄又称乌榄,真正是全身黑乎乎的,个头比黄榄要大,果肉也更厚,给人一种胖乎乎的感觉。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黑榄树要比黄榄树多,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黑榄也比黄榄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黑榄不堪生食,太苦太涩,无论嚼多长时间,绝无苦尽甘来的奇迹发生。 在山区,黑榄的商品化程度要比黄榄高,黄榄还可以当成野果去采摘,可黑榄似乎都已有归属,只有通过买卖获取。 乌榄肉气味芳香,含有丰富维生素C、有机酸、蛋白质及微量元素,有止血、化痰、利水、消痛肿、生津止渴、消喉炎等功效。 其根可入药,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性味淡平,有舒筋活络,祛风祛湿功能。用于治疗风湿腰腿痛,手足麻木。 榄叶性味微苦、微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感冒,上呼吸道炎,肺炎,多发性疖肿。 榄壳可以进行雕刻,加工成工艺品;据报道,广东信宜合水镇高荷村有一棵百年的黑榄树被江苏的一位老板以33万一年的天价承包。另外当地一颗宽度超过3厘米的榄核,更是以元的卖价创下了单颗最高价。 榄仁更是上品的食材,可谓全身都是宝!榄仁是制糕饼的高级馅料之一,广式月饼中的“五仁”,其中就有“榄仁”的一份。最传统的广府“五仁”应该是核桃、芝麻、南杏仁、南瓜籽仁、乌榄仁。使用正宗的西山榄仁,价钱贵至六百多元一公斤! 榄角的制作方法很繁琐,但是,操作起来并不难:首先将乌榄洗净, 将乌榄倒入约70度的大热水浸焖,约十五分钟后,乌榄变软,隔去水, 用细丝线将乌榄拦腰切开,脱去榄核 乌榄分成两截,这个就是榄角的坯料了。 榄角加工方法有很多种,风味当然也不相同。例如盐制榄角,就在乌榄坯内加适量的食盐,粘合鎅口,晒干,便是咸榄角。 除此之外,抽油腌制榄角,也有很多人喜欢吃。这种方法就是将生抽或老抽油煮开,冷却后,拌入榄角坯料,浸上一天左右,将榄角鎅口捏合,晒干即为成品。 当然,也可以在抽油中添加甘草末、白糖、辣椒丝等,味道甘香微辣,醒胃怡神。 榄角是煮菜调味佳品,蒸鱼、蒸排骨放少许上面,立即清香四溢,开胃醒神。蒸出来的鱼肉不光没有鱼腥味,还能吃到鱼肉里透着榄角特殊的香味。 过去,由于人们的饮食条件落后,而榄角便于储存,物美价廉,曾是一道美味而又常见的小菜,。 如今,饮食结构改变,榄角已被人们遗忘。现在,只有怀旧的人家,才会制作一些榄角,用以佐膳,又或找回一份远去的记忆。 当然,市场上偶有看到榄角售卖, 但已不多见了。 还真是有钱难买,稀罕! 你有多久没有吃过榄角了? 来源:综合网络、天琴社区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guoa.com/qgls/1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又到冬吃萝卜时,巧用白萝卜治冬病
- 下一篇文章: 秋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