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街三年不到的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何又开挖修补
本文是网友“北偏北”发表在常州网龙城博客的同名博文,小编在原文基础上修改编辑后推出。欢迎市民朋友多多来稿,就常州时事、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热点等问题抒发己见。相关稿件我们将择优发表在“觅渡新语”等专栏专号上。 路过青果巷,看到西入口的白墙倒影处又被围挡遮起来了,挖掘机的轰鸣声和初春的暖阳相得益彰,倒也显得有些和谐,似乎见证着这个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 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想着那个弹丸之地,能做出什么大文章呢?于是,我就进去一探究竟。 这不探不知道,一探很失望。原来,围挡起来的工地并非是惊艳市民的文旅新项目,而是修修补补的老套路。 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因为地下污水管道堵塞,再加上地势西高东低碰到多雨时节,极易形成倒灌,现在修一个大蓄水坑,到时候可以借助水泵解决洪涝之害。 我不是城市规划大师,无意去研究地下管道的专业问题,但施工人员的介绍听起来很专业,我相信他的表述,以及可以预见的成效。 我不能理解的是,工程建设方面的技术人员,难道就那么短视?毫无预见性? 曾经一度有人诟病国人喜欢做表面文章:下水管道嘛,反正埋在地下看不到,马虎一点无所谓。君不见黄梅季节的常州,随处可见泄水不畅的街道。当然,不仅仅只是常州有这问题,全国其他城市也概莫能外。 如果每个项目启动前都有详尽预案,对所有技术指标都能很好地执行,我相信不会有那么多的返工修补,不会走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反复建设之路。 印象中,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年5月开街的,短短三年不到,就兴师动众搞出这么大阵仗来,属实不应该。 既然一开始青果巷文化街区商业化中就包含餐饮一块,那么这个下水道的规划必须考虑到日后出问题的诸多可能性,比如油腻物的堵塞、比如下水管道的口径过小。 在医学上,未雨绸缪的预防比亡羊补牢的治疗更有价值,套用在城市规划上又何尝不是? 工程建设投入不应该浪费在这种低级失误上。项目建成了,运营中发现问题,再返工重弄,如此折腾,既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营,又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损失不可谓不小。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责任心不应缺位。 2月26日,经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票决选出年常州市10件民生实事项目,分别为“常有优学”工程、“常有善育”工程、“常有健康”工程、“常有颐养”工程、“常有众扶”工程、“常有安居”工程、就业创业富民工程、交通畅行工程、生态创优工程、公共安全提升工程。 衷心希望这些民生实事项目能很好执行,不要出现类似的折腾。 加油!常州。 来源:觅渡新语作者:北偏北 开街三年不到的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何又开挖修补?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账号立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guoa.com/qgls/11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青果巷一条象征常州历史的缩影的街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