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幸福槟榔煮酒,与君共饮主播情非得
北京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点击上方蓝字“心香文艺”再点击“ 年少的时候,听得林玉英歌曲中唱道:“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是那般的浪漫和优雅,心里充满了向往,从此便将“槟榔”这个词便深深地刻在了心里,只是很多年过去后一直不曾见过它的真面目。 我第一次接触槟榔,是年在东莞礼国光电有限公司上班的时候,生产二部的经理名叫迈克,一位清矍高瘦的中年男人,尤其喜欢嚼槟榔,以至于每次遇见时,他嘴里都在津津有味地咀嚼着,从而使得槟榔对我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深信它是种美味而高档的副食品。然而,有次下班时,我在商店买到了当时真正产自台湾绿色纸盒子装的“青果槟榔”,满怀期待地拿出一颗放进嘴里,一口咬下去,那浓烈的气味散发出来,却熏得我满脑子发晕,于是毅然将剩下的槟榔扔进了路边的草丛。 直到年,在东莞大朗嘉茂音圈厂,见同事蒋宏德、秦宏明、陈安、欧阳科他们都喜欢吃槟榔,再次激起了我对槟榔的兴趣。那时的槟榔虽然在袋子上印有“青果槟榔”,但已不再是真正的鲜槟榔了,大多是出自湖南加工过已成为棕色的槟榔。 从那以后,近十年来,我与槟榔结下了不解之缘,明知道这东西吃多了对身体有害,也曾暗自发誓必须要戒掉,但结果却是越吃越厉害。 出于对它的好奇,我便尝试着对槟榔进行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脑子里隐约又浮现出曾读过的古藉中有对于槟榔的记载。而且,更要命的是,细细捋来,很多记载竟然与我的故乡有着莫大的关联。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宋代范成大于宋孝宗乾道八年十二月,由中书舍人出知广西静江府,次年二月二十六日,到达兴安县,其《骖鸾录》中写道:“泊大通驿。道上时见鲜血之点凝渍,可恶。意谓‘刲羊豕者,舁过所滴’,然亦怪何其多也。忽悟此必食槟榔者所唾。徐究之,果然。”范成大进入兴安界首时,见沿途有鲜红色的凝渍,非常厌恶,以为是宰杀的猪羊途经所滴血渍,但觉得猪羊血应该不会沿途都滴这么多,后来才知道是吃槟榔的人所吐的唾沫。吃槟榔的人所吐的唾沫能多到这个程度,可想而知,当时这条路上是有多少人来人往,其中又有多少人在边走边咀嚼着槟榔,当地又到底有多少槟榔在市场上贩卖。得以印证的是,宋代李曾伯《过灵川县》诗中写道:“去去灵川境,晴岚带暮烟。槟榔新满市,榕树老参天。舂委工於水,犁资手以佃。凄凉海天角,何事羽书传。” 与范成大同时期在桂林做官的周去非,写有宋代名著《岭外代答》,其中《食槟榔》篇,将当地吃槟榔的情况记载得非常详细:“自福建下四川与广东、西路,皆食槟榔者。客至不设茶,惟以槟榔为礼。其法,斮而瓜分之,水调蚬灰一铢许于蒌叶上,裹槟榔咀嚼,先吐赤水一口,而后噉其余汁。少焉,面脸潮红,故诗人有‘醉槟榔’之句。”从之可见,宋代时期,两广人吃槟榔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亦是一种重要的礼俗,其吃法也特别讲究。而范成大虽然在刚到达广西时对槟榔有厌恶感,但在他所写的《桂海虞衡志》中,也介绍了南方人对于槟榔的吃法与作为礼品的包装方式:“槟榔合(盒),南人既喜食槟榔。其法用石灰或蚬灰并扶留藤同咀,则不涩。士人家至以银锡作小合,如银铤样,中为三室,一贮灰,一贮藤,一贮槟榔。” 由此,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槟榔自宋代就流行于南方,为什么我们这代人却是在近十多年才接触较多呢,那么与它相关的民风民俗又到底传承到了什么时候? 查阅清代道光《兴安县志》,其中民俗篇记载:“婚姻丧祭,悉遵文公家礼,凡馈以槟榔为先。民务农而简讼,士知礼而崇文。”就提到了槟榔,很显然,历经宋元明清数朝,槟榔在兴安民间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清代时它已不仅仅是普通的待客食品,更是作为婚姻丧祭等大事的馈赠礼物而存在。 再查兴安相邻县域的地方志,亦是如此。嘉庆《全州志》风俗篇载:“婚男家通媒妁达定,启具会亲宴,以苏木汁染槟榔送女家。大家加以钗币,谓之定亲纳币。用币帛、槟榔、盐、茶、粉面、六畜、酒、果为礼。”而民国修撰的《灵川县志》更进一步证实了这种以槟榔为馈赠礼物的民风民俗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婚礼,先由男女两家征取同意,乃倩媒请庚贴于女家,命星士推算男女生年月日时,相合或卜之吉,始择吉以酒、肉、槟榔、饼、簪环等物为礼,谓之下定。加于此猪、羊、银币,谓之大定。亦有仅以槟榔先者,谓之吃准口。” 经查民国时期流行于桂北一带的婚丧礼仪工具书《良友》,它非常确切地记载了槟榔在婚礼上的用法。其中红包套式有“启篚”与“开盒”二式,均注明“内放槟榔,放头盒内”。迎亲的花轿内放有六个红包,其中一个为“开容”里面放有槟榔并钱一元,一个为“祈宗”内放槟榔。 据先辈所言,他们记事时还亲历了以槟榔在喜宴寿宴上待客的习俗,直至文革破四旧,遂将这些传统风俗武断地革除了。于是,桂北民间的风俗民俗在那个特殊时期被人为断层。但是仔细琢磨,虽然在某些形式上有断层,仍有着某些藕断丝连的衔接。比如现在民间婚礼中在接送客时用红包包几粒瓜子,谓之“宾郎”。其实,它真正的读音和原来所应该包的,不就是“槟榔”吗。 “槟榔”之名,清代进士高翔麟《说文字通》中对“频”字的解释,其中有一条为:“果名,仁频即宾桹也,见相如《上林赋》。清代学者杨廷瑞《说文正俗》中写道:“宾桹,《汉书·司马相如传》师古注‘仁频,即宾桹也’,是正字。《玉篇·仙药录》皆囗槟榔俗字。” 百度百科对槟榔的概述:“槟榔,是单子叶植物纲、初生目、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槟榔是重要的中药材,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但其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一类致癌物。” 显然,槟榔原名“宾桹”,又名“仁频”,恰合“宾郎”与“迎宾”之谐音,故而用于婚礼上,再好不过。但过多嚼槟榔是对人有害无益,当然,它作为药物是无可厚非。也不知道为什么,古人竟对他推崇有加。溯其根由,是因古时候两广为百越之地,湿气郁结,古人所谓“瘴气”。 明代进士谢肇淛在其《百粤风土记》中写道:“桂林四山多雾,初至者每苦腹胀如蛊然,嚼槟榔乃渐消。”在古代,中原人士来到南方水土不服,嚼槟榔乃是至上的良药。 人们普遍认为嚼槟榔可以御瘴,或是渐渐地就嚼上瘾了,并且发现它竟是如此的神奇美味,让人欲罢不能。这种感觉,我倒是亲身所历,感同身受。 于是乎,槟榔不仅仅是作为迎亲、待客、入药、咀嚼之用了,并且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文人雅士们的文学作品中。如元代杨维桢《城西美人歌》中有佳句“美人兮美人,舞燕燕,歌莺莺,蜻蜓蛱蝶争飞扬。城东老人为我开锦帐,金盘荐我生槟榔。”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王隼,字蒲衣,七岁能诗,明亡后入丹霞为僧,著有《大樗堂初集》十二卷,其中写槟榔的诗甚多。一首《槟榔次韵》注脚引《鹤林玉露》写道:“岭南人以槟榔御瘴,其功有四:醉能使醒、醒能使醉、饥能使饱、饱能使饥。”虽然看起来是那么的荒诞和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槟榔这玩意,确实是如此呢。 而在他的《秋宵词》中,却是将槟榔融入了良辰美景,将那芙蓉帐里珊瑚枕畔的脉脉温情,描绘得如此美妙传神: 流苏香煖鲛绡幕,照壁兰灯倾凿落。 美人荐我生槟榔,珊瑚枕畔衔花嚼。 梧桐移月漾雕栏,睡起海棠花影寒。 嫦娥不语露团团,将環银甲索筝弹。 回头惊醒白鹦语,玉甃铜瓶转天曙。 以文会友,推广交流、相互促进,我在这里等您 声明: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著者所有。 作者简介 秦幸福男,广西兴安县作家协会会员、特邀政协委员。专注于地方文史研究,作品曾发表于桂林日报、兴安资讯报、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并收录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索引。 荐稿:佑子 排版:张健 主播简介 情非得已女,本名朱小芳,生于新疆,现就职社区居委会工作。自幼喜爱文学,善长诵读,声音温暖而富有磁性,曾主持新疆图木舒克市春节联欢晚会,因诵读而快乐,因诵读而悲伤。愿通过声音传递温暖,传递阳光,把朗诵的魅力传递四面八方。 作者往期作品点击标题精彩回放 本期文章:《槟榔煮酒,与君共饮》 4、《也谈害怕》 3、《木棉花开》 2、《那年那天》 1、《西凤酒随想》 《心香文艺》全体工作人员 主编:佑子 副主编:彭琳、黎冬益 编委成员:烟染眉、恬静、诗敬、 张女贞、蒋宁辉 导读编辑:白雨 编辑排版:梁秋静、白振松、庞泽辉、 张健、高家雨、庞泽贤 ◆男主播◆ 自由如风、金辉、潮起潮落、蓝天、 南方、李一凡、金东、青山、白宾、 如海、源泉、高歌一曲、东风、大雪、 邹坚、银尘、子杰、亚当范(客串)、 忠诚、海天、石英、晓明、冯爱华、 余之、寸点、刘巍 ◆女主播◆ 丁一、美丽一生、夏天、望星空、 芳香怡人、李李、张虹、芊芊、梅竹轩、 晓艾、天堂雨、刘蕾蕾、依星恋辰、 第六感觉、小甜酒、如意、江姐、 桑叶、空白、彼岸、周芯宇(客串)、 cissy、乐乐、小燕子、雨桐、 雪莲、苏适、文青、艾眉、桃江燕语、 放飞心情、李莉、月上中秋 向上滑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guoa.com/qgjj/7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珞樱妙处恰逢君
- 下一篇文章: 终于动迁了山东潍坊市年村镇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