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种植在大棚中如何防治霉菌病,三大策略
霉菌病是全世界蔬菜、观赏植物、果实甚至一些大田粮食作物上发生普遍和分布广泛的病害,也是大棚番茄栽培管理中常见、较难防治的一种高发病害。霉菌病主要侵蚀番茄的叶茎、果实及花,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番茄的生长,给农户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大棚番茄霉菌病的危害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详情如下: 一、番茄哪些部位容易受到霉菌病菌的侵害?1、为害花器 幼嫩的花器容易感病,侵染初期花萼出现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随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导致萼片、花瓣、花丝、柱头萎蔫,萼片上密生灰色菌丝,病菌通过花萼逐渐延伸侵染子房及幼果,最后导致幼果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和造成花朵坏死、脱落。 2、为害果实 成熟或近成熟的果实最容易感染霉菌病。霉菌病会导致发病部位变褐,变软,其上生鼠灰色密结霉层,失水后干枯变硬,有霉味。 幼果及没有成熟果实也可能被侵染发病。青果受到霉菌病的侵袭后会变硬变成褐色的,当周围环境适合病菌生长时,病菌会大量繁殖,并且随着果实成熟,病菌还会诱导果实发病,果实越成熟,果实发病越严重。 3、为害叶片和茎部 叶片感染霉菌病从叶尖开始,呈“V”字型向内扩展,初侵染为水浸状,浅褐色、深浅相同的轮纹,表面产生灰色霉层,病部可见大量灰白色菌丝凸起,密生灰色孢子。叶片感病后,病部逐渐扩大,严重时叶片脱落。 茎部感病,呈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长成椭圆形斑,潮湿时长出绿色霉层。嫩茎或含水量高的茎上出现褐色斑块,温湿度合适,病斑扩展很快,病部腐烂,枝、茎折断或倒伏,病部以上部分萎蔫、枯萎死亡,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 二、番茄霉菌病侵染规律及常见染病时间1、侵染规律 番茄霉菌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灰葡萄孢菌。病菌主要以菌核(寒冷地区)或菌丝体及分孢梗(温暖地区)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人们生产活动进行传播。分生孢子依靠气流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营腐生生活,在寡照条件下,空气湿度90%以上时,4℃~31℃可发病,但发育适温为20℃~23℃,最高32℃,最低4℃,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相对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高湿维持时间长,发病严重;寡照、适温(20℃左右)、相对湿度大(9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寄主生长衰弱的,易诱发本病。 2、番茄染病时间 一般年份番茄霉菌病在番茄叶片上表现为明显的始发期、盛发期和末发期3个阶段:定植后3月初至4月上旬是叶部霉菌病的始发期,病情较平稳;4月上旬至4月下旬是叶部霉菌病的上升期,病害扩展迅速;4月下旬至5月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但年度间有差异。生产上持续的低温高湿、苗期带病、叶面肥过量施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蘸花等是引起番茄霉菌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番茄霉菌病的病果发生期多出现在定植后20—25天,3月底第一穗果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初进入盛发期,以后随温度升高,放风量加大,病情扩展缓慢;第二穗果多在4月上旬末开始发病,4月底至5月初进入发病高峰;第三穗果在第二穗果发病后15天开始发病,病果增至5月初期开始下降。 三、引起番茄霉菌病发生的原因1、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通过科学研究表明霉菌病病菌发育最适温度是20℃-25℃,最高温限为30℃-32℃,最低温限4℃。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在开花和坐果期,如遇连阴雨,特别是温室、大棚处于低温高湿条件或棚内浇水多,或滴水多,就会容易导致霉菌病的流行蔓延。同时植株过密,生长郁闭,土壤水分高,也有利于发病。 2、与光照有关。 番茄霉菌病菌喜欢阴冷的环境,如果是在阴雨天或者是在冬天光照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番茄霉菌病的发生几率就有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在南方梅雨季节或者是雾霾严重的几天,霉菌病的发生几率会大大的提升。 3、与多年连作有关。 我们还发现,多年连作对霉菌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在同一片土地上连续进行种植番茄,会导致土壤有益微生物减少、有害微生物增加,导致土传病害加重(土壤有害微生物的积累是最主要的原因)连作时间越长,霉菌病的发生就越严重。田间残留的病菌得不到有效的清理,遇到合适的环境后就会爆发流行,导致番茄严重减产。 4、与日常管理有关。 除了以上因素外,田间栽培管理不到位也会引发霉菌病。合理密植是番茄高产的关键,栽植过密,植株阴蔽易感染霉菌病菌,导致烂果严重,大果少,小果多,商品价值不高。栽植过稀,空间利用率低,产量不高。因此,栽植密度是要考虑番茄品种特性,生长势强的品种,相对可以稀植,生长势弱的品种则可相对密植;二是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也会影响霉菌病菌的发病情况,土壤肥沃、施肥水平较高的可适当稀植,反之,则相对密植;三是要考虑种苗质量,种苗质量好的可相对稀植,反之则相对密植。 四、轻松预防番茄霉菌病的三大策略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严格把控育苗环节。 根据田间种植品种的发病情况,我们可以知道目前农业方面没有可以完全抗番茄霉菌病的品种,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发现品种粉皇后中熟偏早,无限生长型,高抗烟草花叶病毒病、中抗黄瓜花叶病毒病兼抗番茄霉菌病,果实近圆形,粉红色,适应性广,在不同类型保护地及露地栽培都能达到高产稳产。多选用这种品种即可。同时,多注意培育时的育苗环境,严格消毒,从苗头降低发病率。 (2)高温消毒杀菌。 在种植前对大棚进行高温消毒处理,具体步骤是施肥翻地后,盖严塑料薄膜,关好棚门和放风口,闷棚7-15天。让棚温尽可能升高。同时选用一些质优价廉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百菌清、根菌净等,用量可根据大棚内土壤状况自行掌握,一般用量为3-5公斤。高温闷棚过程中,利用石灰氮和秸杆深翻于土壤内,可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腐熟,改良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性,防止多种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 (3)控制栽植密度,合理栽培。 控制栽培密度,合理密植,不但可以减少病虫害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还能保证番茄高产。番茄的种植密度,对于其产量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大棚种植的情况下,更是要对番茄的植株距离进行合理的调控。早熟品种就是目前种植范围比较广的一种,对于早熟品种,通常情况下其栽种的密度为每亩株上下,如果体现在行间距的话,就应当是在50公分左右,株距的话应当是在30公分左右。而对于中熟或者晚熟的西红柿品种,每亩可以种株或者是株距左右。 (4)合理轮作,及时疏花疏果。 多年连作可以引发病害,所以在栽培中药避免多年连作,可以与水稻,蔬菜(十字花科,豆类)进行2-3年的轮作,有效减少园内病菌数量,注意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同时,生长期间,及时进行疏花疏果工作,根据品种不同,每株选取先开花而且生长健壮的5-10个果就可以了,其余的都要及时去掉,避免留果过多,导致植株间相互争夺养分,商品果减少。 (5)适时通风,有充足的光照和养分。 严格控制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可以减少霉菌病的发生。草莓花期到果实膨大期,可进行适时通风,人工补光灯措施。其中,白天温度25℃,夜间温度10℃以下,湿度控制在60%以下,发病较轻。如果白天棚内温度在25℃以上,夜间温度超过12℃时,就要适当延长通风时间,以降低棚内的响度湿度,中午温度较高时,拉起裙部进行通风换气工作,避免长期高湿。光照差时,注意揭开棚帘进行透光,伴随太阳升起和降落,及时调整保温被,还可以配合人工补光,使用一百瓦的灯泡,均匀分布,保证植株均匀受光。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差利于养分的积累和转熟,促进植株健康发育,防止徒长,增强番茄的抗病、抗逆能力,提高产量。 (6)加强田间管理。 经常对番茄进行枝叶修剪,也能及时清楚病残组织,降低发病率。尤其是在大棚内出现病叶,病花,病果之后,要及时进行摘除,而且要将这些病残组织带出大棚,集中焚毁灭菌。 西红柿的枝叶修剪,也是在整个生长期内比较重要的一个关键步骤。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小心修剪,不要给番茄造成伤口,病菌就不易入侵。 不同时期内番茄需水量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控水量。比如在果实壮大的这个期间内进行浇水,并且这个期间内浇水的量要相对大些,在遇到低温天气的时候,一定要减少浇水量,在温度升高的时期,就要适当的增加浇水量。总之,要根据天气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浇水量的多少。 合理施肥,防止出现因有机物缺乏而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加大发病率的情况,要想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需要适当的在土壤当中加入腐熟的有机肥料,当然还可以加入一些微量元素,更利于番茄的生长,在彻底的改善了土壤通透性之后,霉菌病染病的情况也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2、生物防治 据报道,用于防治番茄霉菌病的生物防治真菌近10余种,研究和应用较广的主要是木霉和酵母等一些类群,如木霉、绿色木霉、哈茨木霉、木素木霉、出芽梗短霉、浅白隐球酵母、胶粘红酵母、球毛壳、粘帚霉、链孢粘帚霉等。 3、化学防治 霉菌病造成烂果,可选嘧菌酯、扑海因、密酶胺等。若是严重,选用瑞镇、凯泽、健达、露娜森等。但使用药剂时还是建议轮换交替使用,这样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防止病菌抗性的产生。 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我们重在分享,平台所选文章,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本平台首发文章,如转发,请务必注 白癜风平安医院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guoa.com/qgcd/4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今日小雪
- 下一篇文章: 丝路新散文全国征文大赛袁明秀草木世界